北京联招教育文化有限公司官网 登录|注册  联招®        本网站升级改造中,改造完成前网页内容不具备法律依据。
哈佛心理学教授:如何培养一个内驱力强的孩子
分类:学前与中小学发布时间:2018年07月30日 发布人:admin
        1  
  端午节我到一个朋友家玩,看她陪小朋友坐作业。幼稚园中班开始,老师一般会布置些家庭作业,作业不难,目的是让小朋友建立做作业的概念,到小学比较容易适应。
  朋友家小孩的端午节作业是学习一首和端午习俗相关的儿歌,做一艘龙舟。儿歌只有几句话,小孩觉得蛮简单,还算配合。到了做手工环节,朋友和小孩一起完成了船身的剪裁,接下来需要小朋友自己给船身画上龙的鳞片。画着画着,小孩不耐烦了,鳞片越画越潦草。朋友有点生气:“你确认你要把这样子的作业交到学校去?”小孩瞟了一眼乱七八糟的龙舟,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好,却还是无所谓地顶了一句:“有的小朋友说不定做都没有做呢。”
  朋友很火大,无奈地跟我吐槽:“我们家小孩就是这个问题,对自己要求低,做什么事都不想尽力,你批评他不用心吧,他就拿更差的人来比,好像只要有人垫底就OK。”
  我很理解朋友的火大,还记得千寻刚开始学画画的时候,也常常画着-画着就乱涂,或者设计的时候还算耐心,填色的时候就开始放飞自我。看她早期的作品,我也火大,我们并不是非要孩子把事情做得多好,只是看不惯他们无所谓、不用心不尽力的态度。
  可我转念一想,孩子这个年龄本来就很难有什么驱动力。首先,他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比如为什么要做作业?你准备了一箩筐道理,听起来都很合理又有远见,但孩子这个阶段,都是用蜥蜴脑思考问题的,(蜥蜴脑是人脑中掌管与理性思考无关的部分),不见得能理解。不知道为什么做,就很难尽力去做。
  其次,学龄前的孩子,也不知道事情应该做成什么样,标准、要求都是小学之后有考试有比较了才出现的,没什么目标,也就没多少认真做的动力。
  我们小时候,父母是怎么做的呢?一边是大棒伺候,一言不合就可能遭受皮肉之苦,压力大啊。一边是“你看,别人家的某某……”,压力大啊。你还别说,这种竞争氛围导致的压力,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只不过,竞争压力调动的是外驱力,我们都知道外驱力的问题,孩子靠外界压力推动,感受不到做事的乐趣和成就感,一旦失去外界压力,就会失去动力。我大学时很多同学就有这个问题,考大学时很拼,考上之后没了目标,整个人会忽然散掉,每天沉沦在游戏里。
  于是,难点出来了:
  如何避开简单粗暴的竞争式压力,用更好地方式调动孩子的内驱力呢?
 
  2
  有一个方法,我实践之后觉得效果不错:
  “给孩子一个充满信任感的人设”。
  你可以把孩子想象成一个初出道的小明星,而你就像是他的经纪人。这位小明星,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是模糊的,他不知道哪些事能做好,以及好到什么程度。再加上刚出道,心里多少有点虚,畏难情绪比较重。认知模糊+心虚,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我们看到的:不用心、不尽力,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作为经纪人,我们要做的,不外乎是清晰他的认知,肯定他的能力,给他吃颗定心丸。明确地告诉他,你的人设是什么,你可以做到哪里,他就会安心朝这个方向努力。
  朋友的做法是斥责:“看看你自己做的,你要把这样的作业交到学校去吗?”这带着强烈否定味道的句子,只会让孩子更不想做好,破罐子破摔。
  让我们试试换一种方法,给孩子一个有信任感的人设,直接把他放到你所期许的那个位置上去:“不是吧,在妈妈眼里,你可是个很有耐心的小朋友,这些潦草地鳞片一点都不像你的水平!”
  孩子可能不会马上做出改变,或许撇撇嘴对你的话不置可否。但其实他们是听进去了的,(对认可自己、肯定自己的话,人总是特别容易听进去)不必急于一时,多几次,就会出现变化。
  千寻刚学画画时,填色很糟糕,一看就没用心,我会一脸遗憾地说:“这个设计真是太酷了,要很有想象力的小朋友才能做到。可惜就是填色太毛躁了,可惜了,可惜了,这个小朋友明明可以做到的……”
  刚开始,她看起来也没什么明显变化。
  慢慢地,我发现,随着我多次反复强调她可以,她会在心里默认这个“人设”,自我认知高了,对自己的要求也会变高。
  现在,千寻画画做手工都尽力许多。有一次,用橡皮泥做一条项链,下课时间到了,但她对自己作品还不满意。我问她要不要先做作品演讲,不然一会同学都走了,演讲也没人听了。她却认为自己可以做更好,坚持要返工。
  最后大家都走了,她才终于完成满意的作品。我一个人听了她的演讲。说实话,蛮欣慰的,因为看见她对自己有要求了,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外界对她的要求,这才是我想要达到的教育效果!

  3
  为什么给孩子一个充满信任感的人设,有助于提高内驱力,促使他们有更积极地表现呢?
  这背后,有一个教育学上的著名案例,叫“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和助手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班中选了18个班,宣称要对班里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占总人数20%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老师。
  8个月后,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小学,对那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很大进步,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
  其实,那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的,不过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心理暗示,在这8个月里,老师又通过语言和行为把暗示传递给了学生,学生才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由他人的期望,使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不知道大家看过教育家Rita Pierson的TED演讲没,Rita Pierson 在“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冠军”的演讲里,提到了一段经历,便是对“罗森塔尔效应”的运用。
  Rita Pierson曾教过一个最差的班级,这个班学生的学术素养差到她想哭,Rita Pierson的方法是,告诉这些孩子:“你们进了我的班级,因为我是最好的老师,而你们是最好的学生,他们把我们放在一起来给其他人做个好榜样。”
  有学生问:“真的吗?”
  Rita Pierson说:“当然是真的。我们要给其他班级做个榜样,当我们走在楼道里,因为大家都会注意到我们,我们不能吵闹。大家要昂首阔步。”
  她给了这些孩子一个人设:“我是个人物。我来的时候是个人物,我毕业的时候会变成一个更好的人物。我很有力,很强大,我值得在这里受教育。”
  结果呢?9个月后,这些被称为人物的孩子们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他们真的越来越像一个优秀的人物!
  当我们把“罗森塔尔效应”用到家庭教育中,方法和Rita Pierson是一样的。不管孩子现在做不做得到,是不是做得很糟,如果你希望他尽力一些,表现更积极,就不要故意用反话刺激他,结果只会事与愿违。
  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一个“你可以做到”的积极人设,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真的做到了!就像Rita Pierson在演讲里说的那样,“如果你长时间这么说,它就会开始变成事实!”

相关文章

热门课程

AIX高级工程师
知名银行金融机构委托培训

推荐机构

北大青鸟
软件工程师
汇总游戏学院
游戏设计开发人员
美国SAT提分班
助你15天快速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