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11月8日电(记者 孙阳)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刚落下帷幕,2014界毕业生立即手捧接力棒,加入了就业应聘大部队。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总数居高不下,用人单位招聘名额却十分有限。在“最难就业季”、“毕业即失业”等概念的轮番轰炸下,大多毕业生在就业季中难免焦虑不安、患得患失。而今年,记者走访多场招聘会发现,许多准毕业生在应聘中以不同方式,展现出了较为从容的心态。
吉林大学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黄松涛今年9月开始投身应聘大军,截至目前,手上还没有拿到一个offer(招人单位录取书)。在11月4日的一场招聘会上,他按顺时针方向,依次给各单位投放简历,每次都不紧不慢、稳健地重复着“我的研究方向是高分子化学,对科研和教学都有很大兴趣……”
黄松涛说,该校的化学专业全国排名靠前,自己专业成绩和科研表现也都不错。虽然目前看,就业形势与去年一样不乐观,但他对自己很有信心,只要按部就班投简历、面试,一定会有不错的去向。“目前,我的同学多数都还没有签约。但大家都明白,着急上火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心态不好错失了接下来的机会,是不值得的。不如慢下来,将每一次网投和面试做好,这才是最实际的解决办法。”
沈阳一所高校的招聘人员程老师告诉记者,他多年来一直从事该高校人力资源工作。今年招聘工作开始后,负责东北线的他走遍了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4所城市。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名校共有130多份简历留在了他手上。在多场招聘会现场他观察到,多数应聘者都采取了“海投”策略——将一大沓简历“慷慨”地投给各用人单位。“‘海投’的普遍存在,说明现在大学生应聘一种心态上的进步,他们不再将自己限定在某几个企业、单位,而是广撒网、钓大鱼,这样既保证了成功概率,也有机会冲击最心仪的单位。”
程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就业中最要不得的就是姿态过高、急于求成,“第一份工作往往不是最后一份,大学生在应聘时不妨多给自己一些选择,不要把目光只聚焦在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
对于应聘时心态趋于平和,长春理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齐欢有另一种解释。她认为,应聘初期,大家都雄心壮志、充满希望。到了中期,各种不顺和挫折纷纷出现,心里难免会焦虑不安。后期,被招聘方拒绝的次数多了,反而看得开了,不会特别纠结于某场招聘、某个单位的结果。
“这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越往后,面试技能越熟练,脸皮也越来越厚了。脸皮厚一些,其实是应聘中一大制胜法宝。在专业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谁越早脱离焦虑的心态、达到厚脸皮的境界,谁就离成功更近。”齐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