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金色的太阳
对于领导者来说,人才的使用是重中之重。一般都是用人其长,然而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人其短。非要晕船的萧劲光担任海军司令,晕飞机的刘亚楼担任空军司 令。这种做法,实在令人莫名其妙。后来,毛泽东在一个非正式场合做了解释:“当一个人把他最大的弱点克服了,这个弱点反过来就会成为最强的一点,而且在转 变的过程中,有了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以后面对任何困难,他都会游刃有余。”毛泽东的用人之道,已达到哲学的高度。这个理论用在教育就是我们常说的木桶理 论。木桶盛水的多寡不是取决于木桶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决定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要想木桶多盛水,构成木桶的木板必须一样高。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任用干部既可以用人之长,也可以用人之短。前提是要因人而异。教育面对的大多是未成年人,长处与短处没有完全显露,对他们来说,都在不 停地生长着。教育的责任就是长善救失。但这种长善救失不能违背孩子的生长规律,硬性的拔苗助长,因此,教育更需要反木桶理论。不断诱发孩子们的长处潜质, 加以培养,重点是培养一种执着的精神。比如聂卫平小时候下围棋不如弟弟、不如爷爷,当然更不是父亲的对手。但后来他却成了世界围棋大师。这也是对反木桶理 论的有力证明。我们都知道:国画大师齐白石50多岁才开始学习国画。这足以说明长处与短处不是固有的、固化的。反木桶理论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找到自我发展方向、挖掘自然潜质,走向成功。
“木桶理论”强调的是全面发展,长期以来被教 师和家长奉若圭臬。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任何一科都不能偏废,偏科者,犹若短板的木桶,总分就会少,名次就会低,升学就没了希望,就成了学习的“渣 滓”。因此,若有学生偏科,教师会想尽千方百计,学生更是万般用功,定要将弱科补上。这样的做法,名其曰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实质上是对学生个性的扼 杀。丢弃爱好,荒废特长,所有学科都一样,所有学科都平常。在基础教育段看好的学生,在高等教育段却大多平庸,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缺乏创新精神,毫无创 造之力,学术上无建树,实践上无创新。
与此相反,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在学习“木桶”有短板的人,却往往更能创奇迹。袁隆平,最讨厌的学科是数学,每次考试很难及格,后来却成了世界杂交之父;毛泽东,在长沙一师读书时,数学也是不及格,从没读过军事院校,却成了军事天才,共和国开国领袖;马云,当今的网络大享,当年高考时,数学仅考了1分(5分制);莫言并非毕业于名牌大学,他曾自曝家丑:不喜欢数学,却成了诺奖得主。 当今走红的韩寒,初中时各科成绩都不理想,高中升学进不了分数线,可其作文在全国一再获奖,中学时期写的小说《三重门》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之一,还被拍成了电视连续剧。当然,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全面发展并没有错,问题是我们既要做到让孩子全面发展,又能诱发特长潜质加以培养。因此教育不仅需要木桶理论,更需要反木桶理论。
世 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天生完全相同的孩子。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但各种能力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的形态却 各不相同,人与人之间在某些特定方面是存在着差异的。有的孩子天生爱唱歌,有的孩子天生爱画画,有的孩子天生喜好舞文弄墨,有的孩子天生擅长奔跑跳 跃……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特性是每个孩子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更是教育的起点。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 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因 此,我们的教育。不是把孩子锻塑成为一个个平庸的“木桶”,而是要还原孩子“豆瓜”“种子”的模样。注重学生个体 的发展,最大程度地了解每一个孩子天性潜质,洞察出他们的长处和短处,避其短,扬其长,因“才”施教,激发起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的聪明才智“自然地”显露 出来,让他们的“天生丽质”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如是,才是回归教育的本来要义,不至于扼杀学生的天性,埋没人才,才更符合新课改精神,才能培养出更多 的社会栋梁之才。
孩子是“种子”,不是“木桶”。教育当顺应孩子的天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 中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木桶理论,更需要反木桶理论,补齐短板要根据学生的天性潜质、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适合的才是有效的;我们的教育不是让学生成为我们想象的模具、大学的奴隶,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是金色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