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技能劳动者数量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仅占5%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需要从低附加值的出口加工业向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转变
2016年中国有1200多万名本科生和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但不少雇主依然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
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成为导致大学生失业率高的因素之一
-------------------------------------------------------------------------------------------------------------------------------------------------------------
这个冬天,被称作又一个“史上最难毕业季”,一组最新发布的数据,再一次敲响我国高技能劳动力缺口的警钟——
大学生方面,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高达1/3,并且大约有70%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实用性不强”。
农民工方面,我国农民工人口数量在2015年已接近2.8亿人,超过全国劳动年龄人口的达1/4,但经过培训专门安排上岗的农民工比例仅为0.3%。
这组数据源自《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以下简称“报告”),该研究由摩根大通支持发起、由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和复旦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袁志刚领衔,同两校30多位研究骨干合作,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技能供需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研究。
前不久,这一报告对外发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何宪在报告发布会上直言道: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当下围绕技能人才的法律法规缺失问题依旧突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技能人才素质的结构规模和建设制造业强国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种说法折射到就业市场上,即一方面是企业陷入“高薪诚聘”“无人问岗”的困境,另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根据报告,这一形势至今尚未有一个向好的转变。
高技能劳动力供求缺口日益扩大
高技能人才仅占5%
所谓“技能缺口”,在该报告撰写者之一、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郑路看来,即是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技能型人才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比如,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过程中,中国正从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世界工厂”向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过渡,高技能劳动力供求缺口日益扩大,因此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上升。
以针对企业家的调查数据为例,在财务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互联网人才、高级技术工人、技术研发人才、资本运作人才、战略设计人才和国际化管理人才这9种人才中,平均每个企业短缺人才种类超过6种,其中,国际化管理人才和战略设计人才尤为短缺。
同时,不同企业的人才竞争存在差异。
根据报告,外资企业具有相对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因此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更强。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股份有限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在战略设计和技术研发方面的人才短缺程度较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相关企业对未来发展战略制定和技术升级转型的较强需求。
郑路说,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在有限责任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较为严重,导致这类企业在中国人口结构转型期,所受劳动力短缺的冲击更大。由此可见,相较于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内资企业在资本运作、互联网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人才短缺程度更高。中小企业较为缺乏战略设计人才、技术研发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大中型企业在资本运作人才、互联网人才方面的短缺程度则相对较高。
根据报告,目前技能劳动者数量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仅占5%。郑路说,劳动力市场对中、高级技能有较大需求,且总体呈上升趋势。对初级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虽然也很大,但其充裕的供给使缺口几乎不存在。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所有劳动力的基本价格,不过,高技能劳动者的收入上升,相对快于低技能劳动者。
根据报告,2007年,我国大学及以上学历劳动力工资是初中及以下劳动力工资的1.86倍,这一数字在2013年增长到2.75倍。李强说,技能回报的迅速上升反映了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的旺盛需求。
我国城市间劳动力供给差异大
人才短缺程度“西高东低”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报告,我国城市间劳动力供给差异大,人才短缺程度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现状。
袁志刚说,东部地区作为全国各类人才的主要聚集地,人才短缺程度相对较弱。特别是技术研发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互联网人才,其短缺程度均大幅度低于西部地区;但东部地区在高级技术工人方面的人才短缺程度略高于其他地区。
技能缺口程度,也与各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与各类人才短缺程度呈负相关关系;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的地区,人才短缺种类相对较少。
袁志刚表示,更为优化的经济结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表现,也是地区吸引人才的重要优势,这说明区域的人才吸引力与其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人均GDP越低、服务业产值占比越低的省份,其企业越缺乏高技能劳动力。
报告还提到,制造业在很长时间内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其就业主要集中于东部省份地区,东、中、西部依次递减。不同技能水平行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转移存在差异。在同一行业内部,不同城市在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上也不相同,表现为同一行业在不同地区对劳动力需求的差异。
从不同行业就业增长看,2003~2013年间,就业增长最快的制造业行业主要由高技能行业构成,例如核辐射加工业,烘炉、熔炉及电炉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环保、社会公共安全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
根据报告,东部地区2003~2013年间,行业就业比重增长最快的行业主要由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等高技能行业构成。袁志刚说,东部地区对高技能劳动力更高的初始需求以及后期更快的需求增长,促使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区域分布特征呈现向东部沿海地区加速集聚的趋势。
从全国来看,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十分迫切。
根据报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需要从低附加值的出口加工业向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转变,以增加出口获利——IT服务、软件服务、研发服务、会计服务、市场和客户服务、金融服务等全球化程度高的服务业需求将逐步增加,吸收大量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
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大学生成失业风险高发群体之一
然而,与巨大需求相应的是,人才供给的速度跟不上。
根据报告,2016年中国有1200多万名本科生和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尽管中国有如此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但不少雇主依然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报告提到,中国劳动力供给存在显著的人才层次矛盾,低学历未技能智能化、高学历却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应用需要。
首当其冲的是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市场需求脱节,以及学生本身就业准备不足、离职率高。
根据报告,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例如大学毕业生普遍更为偏好在党政机关及国企等体制内单位就业,而现实中新增就业岗位绝大部分来自民营经济。
李强表示,除了“眼高手低”“铁饭碗”传统就业观念等主观因素,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成为导致大学生失业率高的因素之一。为此他呼吁,国家应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下放高校专业设置权,使得教学与市场趋于同步化。
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和质量也是一大问题。
根据报告,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生源规模不足、规模萎缩和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在高职教育方面,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仍更偏重“普通教育”,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教育经费仅为本科院校的1/3左右。实践教学薄弱、企业参与意愿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问题更时刻牵绊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低、技能不足、缺乏职业地位上升渠道,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李强提到,虽然年轻一代农民工教育程度有所提升,但技能依然缺乏,且接受技能培训的机会匮乏。他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工收入水平整体较低,社会保障薄弱,接受正规技能培训的渠道缺乏且限制较多,职业地位普遍较低。调查显示,只有33%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仅有5.9%的农民工拥有职业技术证书。
“总体来看,我国劳动力供给存在人才层次矛盾显著,低学历未技能智能化、高学历却低能化的问题。”李强说。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智能化生产要求低技能劳动力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然而,受教育程度低、培训机会缺乏等问题,使得低技能劳动力无法适应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李强说,对于高学历大学毕业生以及海归人员,其技能却与产业需求严重脱钩,学校培养的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应用需要。由此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与高风险失业人群,本质上是求职者的劳动力技能与岗位要求不匹配造成的供求缺口。
根据报告,中国劳动人口中失业风险最高的三类群体是:16~29岁青年农民工、22~24岁大学毕业生和45~60岁中老年劳动力。这种失业高风险,也正是由于求职者的劳动力技能与岗位要求不匹配造成的。
李强说,大学毕业、职校毕业生、农民工以及中老年劳动力这些最大就业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反映了中国整体劳动力供需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