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浙江传媒学院日汉双语播音的大四学生陈斯琪有些忙,他签约了杭城一家影视传媒公司,成为旗下艺人。为什么找这样一份工作?“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喜欢尝鲜。”陈斯琪说。
这个毕业季,“95后”开始大规模步入职场,他们个性鲜明,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对待工作的态度有些随意,甚至不急着入职玩起了“慢就业”。
对“90后”的洒脱率性,已成为职场中间力量的“80后”,在羡慕的同时还有些不理解:原来还可以这样找工作。至于“70后”,他们的就业观更单纯:务实、干好手头的活儿,是这代人最鲜明的态度。
的确,不同年代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就业观。毕业季即将到来,记者采访了多位“70后”“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和他们一起聊聊就业观。
时报记者 刘永丽 文 图片为时报资料图(除署名外)
“70后”单纯、务实
“80后”独立、现实
“90后”个性、自我……
A
70后就业观主关键词:务实
就业方向:国企 机关单位
其他标签:单纯 讲情怀 忠诚 满意度高
谈不上就业观,闭着眼睛找工作
现如今,大学毕业后在民企找一份工作再常见不过了,可在20多年前,这样的事儿却很少。汪洋,1994年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去了浙江的万向集团,是当时班级里唯一一个进入民企的学生。
“我是冲着万向在杭州、冲着离西湖近去的。”汪洋在万向待了18年,之后在浙江的其他民企任高管。
“ 70后 的我们谈不上什么就业观,属于闭着眼睛找工作的一代,心思比较单纯。”汪洋说,那个时候的大学毕业生处于包分配和自己找工作的过渡时期,“自己找不到的话政府会安排,出身好、有关系的同学就安排在好一点的机关,关系差一些的可能会去农村,不过由于那个年代的大学生金贵,大部分人毕业后还是会分配到国企或机关单位。”汪洋是贵州人,他说,当年如果选择回贵州,不出意外的话,可以去贵州财经大学当一名老师。
比汪洋晚3年毕业的朱冬生,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回老家当小学老师,之后他半工半读本科和研究生,因此他的教师生涯是1年小学老师、7年中学老师以及13年的大学老师,现在的他彻底辞去了教师的工作,成了一家民营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负责人。
朱冬生说自己是比较另类的“70后”,当了21年老师后竟然还转行了,他的大部分同学依然在当老师。“我是 70后 中的异类。”他笑言。
心思单纯 对工作和单位忠诚度高
这个跳槽(转行),汪洋用了18年,朱冬生用了21年,也可以说对之前的工作或单位“非常专一”了。
“70后”的心思也非常简单,1972年出生的余群建,大学期间是学习财务管理的,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老家千岛湖的机关单位上班。
“整个班里的同学即便不是分配的,自己找的单位也几乎是在国企或机关,相互之间的差异并不大,都是一个月500元左右的薪资。”余群建表示,那时同学们的满意度都很高,相互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小,当然更不会有攀比或竞争了。
有一点,无论是汪洋还是朱冬生、余群建都是肯定的:“70后”特别能吃苦,也特别务实、懂得付出,而且对回报不像现在的年轻人那么迫切,日常生活当中还有小情怀,汪洋喜欢古典音乐,朱冬生喜欢看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
B
80后就业观主关键词:独立
就业方向:民企 外企
其他标签:现实 压抑 有斗志 “骑驴找马”
压力大造就他们的“独立”特性
“ 80后 是压力最大的一代”,在和“80后”聊天的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首先给自己这一代人贴这样一个标签。
这个标签并不是凭空说说。“到我们这一代,大学开始扩招了,就业压力大起来了;既没有 70后 的包分配和单位分房,也不像 90后 可以拼爹;又赶上独生子女潮,上有老下有小,现在还面临着生二孩的压力。”在银行上班的刘蕾一开始吐槽就刹不住车了。大学读金融专业的她毕业后进了银行,从柜员做起,现在是一名出色的理财经理。
正因如此,职场中的“80后”表现出的最大特征就是独立。这一点,兰根萍深有体会,“就拿我自身的例子来说明,每个选择都是精打细算,综合考虑之后,选一个最具性价比的方案。”
兰根萍是江西人,大学在武汉读的,毕业找工作时又选择了杭州。
为什么要在三个城市切换?“武汉比南昌发展得好一些,那里大学多,但毕竟不是东部沿海城市,大学时期的消费水平就不会太高;就业时考虑到浙江经济发展比较快,所以选了杭州;浙江的制造业比较发达,房产业薪资又高,所以最后去了一个建筑公司做人力资源。”她解释。
兰根萍2003年来杭工作,一待就是14年。直到现在,兰根萍依然记得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试用期800元,转正之后是1000元,那个时候在杭州租一个带独立卫生间的单人间是250元一个月,吃饭加上交通费,以及偶尔买买新衣服和化妆品,刚好够用,不需要再向家里要钱。”
相比之下,“你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找个工作都让父母陪着。”兰根萍忍不住吐槽起来,作为杭州人才市场招聘会的专家顾问,兰根萍看到这样的同学,都会建议父母不要跟着孩子进去面试,要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很“现实”,危机感让他们充满斗志
正因为这种独立,“80后”的忧患意识也非常强烈,刘蕾认为这是“80后”的一个典型标签:现实。
回忆起大学毕业找工作,刘蕾说,参加各类招聘会是主要方式,其中最受同学们欢迎的就是外企的工作。“高大上、规范、薪资高。”身边要是哪位同学拿到了外企的工作机会,简直不要太风光哦。“作为压力最大的一代, 80后 的就业观就是现实。”刘蕾总结。
而在同为“80后”的静静眼里,与其说“现实”,不如说是“有斗志”。“对行业、对未来以及对职业的危机感,让你充满了斗志。”静静说,很多“80后”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开始考虑我对自己的定位如何、我未来的目标是什么以及我怎么样才能实现我的目标。
外部机会和内心诉求使他们爱跳槽
因为“80后”不断反复思考这些问题,跳槽的频率也开始加大。外部工作机会的多样性和内心诉求的变化,让他们爱上了“骑驴找马”。1985年出生的静静,工作才6年,本科学英语,研究生学管理,现在她所在的单位,已经是工作后跳的第四家了。
这一点,与从事建筑工程工作的曹先生非常相似。从长沙大学毕业后,他追随女朋友来到杭州,10年职场生涯中换了7份工作。“国企、民企都待过,围绕着杭州的房产企业轮流转。”他说,每换一份工作,也是涨薪的好时机。
C
90后就业观主关键词:个性
就业方向:灵活就业 创业
其他标签:创新 任性 自我 喜欢尝鲜
有人不急着入职
玩起“慢就业”
马上就要从浙江理工大学毕业的史磊说,对工作目前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和想法,“我不着急就业,毕业后会先选择旅行一段时间,旅行结束再看看是工作还是出国深造。”
对于自己的这种就业观,史磊并不觉得有问题,而且清楚利弊:“隐患当然是有的,比如一些企业偏向于喜欢应届毕业生,再就是玩一段时间再出国,机会可能会比现在更难争取到。”但史磊觉得没关系,他说,这可能就是“慢就业”带来的一些挑战吧。
有人灵活就业
更看重新鲜好玩、有意思
与史磊不同,浙江传媒学院的应届毕业生陈斯琪,早在大二时被传媒公司挖掘,现在的他是一个叫cosmos的男团成员之一,忙于赶各种通告,上综艺节目或演戏。
而4年前刚进大学校门时,陈斯琪还是一个每天寝室和教室“两点一线”的宅男,对自己的规划是毕业后去日本留学继续升造。“虽然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不过我现在挺满意。”陈斯琪说,年轻人就应该尝试新鲜事物,这份工作每天都能带给自己不同的体验,好玩、有意思也很有成就感。
与陈斯琪的随性相似,在浙江工商大学读金融的君君,现在是淘宝店铺的兼职模特,有2万多粉丝,用时下热门的词来说,是一名“网红”。
“很多人会说我放弃自己的金融专业挺可惜,同学们在银行朝九晚五很稳定,可我并不这样认为,网红也是一种职业,我有自己的学习榜样,像papi酱和雪梨,他们也是认认真真做事的正能量网红,还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所以一年前偶然接触到这个领域后,君君就加入一家传媒公司。
“我承认,的确有一些网红会用不恰当的手段博眼球,想通过这一方式快速成名。”君君说,但她不会这样,目前就是想脚踏实地把工作做好,未来的目标是有自己的服装品牌,“因为我真的很喜欢时尚。因为喜欢,才能坚持,当网红之后,我都从130斤减肥到90斤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有人为增加经历
加入创业大军
除了找一些新鲜好玩、有意思的灵活工作外,“90后”也是现如今创业大潮中的主力军。杭州所有高校都已设立创业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浙江科技学院的金鑫雷大学期间一直在创业,即将毕业的他目前和几个朋友一起和驾校合作,做一个学车的平台。
“选择创业是因为在校期间就从事创业项目,并且明确自己的未来规划和发展方向,既然我在大学就胜在了起跑线,就会继续奔跑。”金鑫雷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方向。
年轻就是要拼一拼,享受这种成就感。“我很享受每年年底回顾一年的成绩时,感到每年都越来越好的感觉,我希望自己创业的领域可以增多,思维可以拓展。”金鑫雷表示,创业的理念,是一种有趣的人生经历,不一定要成功,“和我一起的小伙伴,大家的目的都十分明确,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事业和美好生活。”
受不得委屈、吃苦精神弱
在不少人身上表现明显
无论是喜欢尝鲜的陈斯琪,还是选择创业的金鑫雷,抑或是史磊和君君,都将“创新”这个标签贴到自己这一代的身上,不喜欢被束缚、喜欢自由、有活力,无论做什么,都希望每天有不同,不墨守成规。
当然,这一代人的缺陷也十分明显。“大家不想逃离安逸的生活,吃苦的精神越来越弱,又喜欢逃避责任,不愿意承担。”陈斯琪说,他们公司招来的不少实习生最后都没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吃不了苦。
此外,喜欢被鼓励、需要认同感,受不得一丁点儿的不公正也是“90后”这一代的特点。
国家行动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为青年创业创新保驾护航
国内招聘类网站智联招聘,曾对8万多名2016届毕业生做了一项调查:毕业后选择就业的比例为75.6%,选择创业的比例为3.1%。
“总体来说,我们是鼓励年轻人创业的,但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杭州朵客纬科技创始人王兵说,这个“方式方法”,就是创业者要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并且要目标明确,适当的时侯学会借力。
帮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在前天,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就《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回答记者提问时,就谈到如何推进青年创新创业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青年人无疑是主力军。”秦宜智表示,在《规划》里面,创业就业这一部分对青年人的创业创新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也规划了一些新的措施,团中央也正从10方面着手,为青年“双创”再添动力。
不仅仅是团组织,其他相关部门也纷纷出台措施和规定,帮助年轻人更好地创业就业。“原来帮扶就业创业讲究的是普遍性原则,现在我们所追求的是精准帮扶,个性化帮扶。”杭州市人才市场副主任张大飞就本周二的一场招聘会和记者分析,因为不同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所处的就业环境不同,他们的就业观就不同,而对于政府来说,就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方式来帮扶。
这个精准化帮扶,除了将大而全的招聘会进行细分,开设专门的营销、生物医药、酒店管理等招聘会外,还对毕业生进行大数据分析,根据他们的行为、爱好,匹配相应的工作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