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临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相比集体教学活动,科学区活动更加自 主、开放、有效,但因为它的自主性,许多教师容易忽略活动中的观察与指导,任幼儿自由摆弄材料或者手把手传授,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发现、探究过程, 教师一概不知,这样的科学区活动完全失去了它应有的教育价值。那么,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应观察什么,又如何指导呢?
材料投放时的隐性指导
材料的特性及活动方式决定着幼儿的活动兴趣、持续性、自主探究和经验获得。因此,教师要在用心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动向、心理需求、知识经验和 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有机地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和材料,这样才能促进幼儿与材料有效互动,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自主获得有价值的科学经验。
捕捉幼儿兴趣的动向,引发探究
饭后,几个孩子玩着万花筒,教师发现他们不同以往那样随意玩转,而是边玩边讨论“它里面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花纹有那么多?”几番争论后,万花筒 被拆开,结果大失所望:“怎么就是几颗珠子,一点也不漂亮。”教师说:“这里可是有秘密的哦,只要做一做就知道了。”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纷纷议论: “卫生纸筒可以做身体。”“还要有镜子的。”“我家有塑料珠子。”于是,探究活动便顺势生成。
大班幼儿有较强的观察和探究事物的能力,他们对好奇的事物或现象总想弄清为什么。万花筒在教室里放了两年,孩子们一直停留在无目的玩耍状态中,而在孩子们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时,教师及时抓住契机,生成科学区活动,引导幼儿自主准备材料,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丰富的资源包,让幼儿自主探究
在制作捡球器活动时,诗语把透明橡皮筋穿过瓶孔想要打个结,可稍用力拉动皮筋,打好的结便弹了出去,她重复几次都没有成功,便有些气馁了。教师 尝试后,发现这种皮筋打不住结,便自言自语地说:“这种皮筋可能打不住结,不知道其他材料行不行?”诗语听到后,马上去资源箱里找到了彩色皮筋,终于成功 了,她十分开心地记录下了自己的发现。
活动中,经常会遇到材料不适合活动的现象,如果教师在活动中途寻找材料或者被迫终止活动,就会影响幼儿情绪,因此,我们在科学区设立了丰富的资 源包,放置了幼儿日常搜集的各类材料,以备不时之需。正如案例中突发的皮筋不适合问题,虽然影响了幼儿打结的成功速度,却没有干扰活动进程,丰富的资源包 确保了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分层满足幼儿的需求,深入探究
在“电珠亮起来”的科学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让电珠亮起来。教师给没有任何游戏经验的幼儿们提供了毛线、棉线、扭扭棒、电 线等各种材质的线,以及电池、电珠和记录单,幼儿通过观察材料到大胆猜测,再到尝试操作和验证猜测,最终发现了让电珠发亮的条件。第二阶段——如何才能让 电珠更亮。这时教师调整了材料,投放了若干各种型号的电池、带卡座连线的电线、电珠,幼儿通过自由组合电池,比较结果。第三阶段——什么材料会传电。佳培 拿了一节没有拆封的带有“塑料帽”的电池来连接电珠,发现电珠没有亮,教师便组织幼儿寻找原因。幼儿发现摘掉电池的“塑料帽”,电珠就可以亮起来。教师 问:“为什么带塑料帽的电池就不能传电呢?”孩子们猜测说:“可能电传不过塑料吧。”“是颜色的原因。”教师鼓励幼儿验证猜测,活动室里的雪花片、剪刀、 螺帽等都成了试验品。
相对小班科学区游戏而言,大班科学区游戏更应该体现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层次性。教师要注重材料的可持续操作性,根据不同幼儿和不同活动阶段调整 材料,发挥各层材料的优势和整合功能,满足幼儿不同的活动需求。案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操作水平,分三个步骤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活动,幼儿在 教师的引领下,逐步将科学探究进行到底,自主地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经验。
活动过程中的多元指导
科学区活动不仅需要适宜的材料,还需要教师有效指导。教师的指导不是无目的介入或是包办代替,而是用心捕捉幼儿的表情、言语、动作等信息后,作出的正确判断,耐心等待、及时反应,找到合适的契机和方式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观察学习能力,提供引导式指导
制作捡球器活动已经进行到第三周了,小鱼又开始重复上周的操作方法,并开始抱怨活动没意思。教师指着墙上的记录单说:“咦,这两张记录单是不是 有问题呢?”小鱼马上仔细比对,然后指着其中一张记录单说:“她错了,用两根皮筋肯定能成功,我试过的。”教师说:“可是她也试过了。”小鱼主动找到小女 孩一起操作验证,最后发现:使用同样数量的皮筋,如果位置不同,那么结果也就不同。接着小鱼主动探究不同数量的皮筋、不同的皮筋间距与乒乓球大小的关系, 并详细记录结果。
一个活动能多向体现幼儿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使用工具等多种能力,但教师切忌全方位观察,而要采取预设和机动并存的方式选择几个点去观察,并给予适当地支持与点拨。
观察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指导
在制作万花筒活动中,扬扬用三片载玻片顺利地摆放粘贴,而文文捣鼓了半个小时,还是没能组合成功,急得满头大汗。教师为文文画了步骤图,让她学习看步骤图来完成制作,而对扬扬,教师则指导她去观察并记录不同数量的纸片在万花筒里的不同变化。
两位幼儿动手能力悬殊,教师则给予了不同的支持与指导,使幼儿都得到了发展。教师在指导科学游戏时不可操之过急,要静观其变,或将问题巧妙地抛还给幼儿,或参与其中,或采取同伴互助、师幼合作,用各种隐性指导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信心,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观察幼儿的反思能力,提供探讨式指导
教师往往会忽略科学活动的结束部分,特别是在幼儿成功完成科学探究后,教师就认为万事大吉了,便选择“功成身退”。其实不然,此时教师要对幼儿 在活动中完成的探究结果和活动记录表作必要的观察和分析,清楚地了解幼儿的完成情况及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反思、记录能力。不仅要鼓励幼儿用简笔绘画、展示成 品等办法记录,还要指导幼儿相互分享经验,尝试整理、概括探究成果等,以便幼儿回顾探究过程,比较结果与目标是否一致,帮助幼儿分析原因以及计划后续活动 等,让幼儿通过多种途径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