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局面还在持续。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主要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充分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学科专业布局脱离市场需求、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以及大学生择业观缺乏引导等。从择业观角度来看,大学生更关注能体现个体发展需要的、决定物质生活质量的选择因素,如稳定性、地位声望、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极易走入求职误区。此外,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以及“就业恐惧症”等产生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会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人生价值取向,动摇价值观自信。
正确的择业观要求大学生找准个人社会角色,着眼社会需要,兼顾自身优势,调整就业预期。我们既要理解现实需求是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又要坚信目标理想为一切活动指明了方向。当代大学生应当摆脱“一切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自我中心为常态的西方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个人价值准则和指导,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创新、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择业观。
大学生择业观具有时代性,其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其择业意识也是不尽相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时代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的认识和高度,体现了国家和民族在复兴道路上的价值追求和选择。因此,高校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来指导青年学生的个人行为准则,用发展和进步的眼光来实现民族梦、国家梦和个人梦的统一。
大学生择业观具有差异性,就主观维度而言是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自信,个人通过社会交往对自身价值进行定位。大学生因其社会属性的不同,由差异性会导致心理困境。处于价值观筑建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过分看重专业对口、自我期望值过高、过分强调沿海地区或大城市就业、攀比心理过重、过分看重薪资待遇、心理承受能力过低等心理困境的影响,进而引发迷茫。高校应该依据“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描述,来构建青年大学生成长的社会场域,以价值观自信帮助大学生调适就业心态,端正择业观念。
大学生择业观具有自主性。这种自主性表现为大学生择业群体的自我特点,即体力强、智能佳、需求旺盛,敢想、敢说、敢做,同时缺乏社会经验、缺乏生活阅历、以自我为中心。正确把握青年大学生特点,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择业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觉奉行笃实和奉献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因而可以帮助青年学生实现个人价值。高校应该引导青年大学生从实际出发,认同并主动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改变自我和改造世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伟大战略构想的思想指引,为当代青年成就个人价值提供了价值支撑。高校要培育广大青年大学生敢于承担时代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增长知识、锤炼意志的价值观自信,引导他们从实际出发,转变择业观,让青春在建功立业中放飞梦想。